出門叫Uber,點餐用餓了么,下館子先查大眾點評,移動互聯時代里,離開網絡與智能手機,幾乎寸步難行。
這種互聯黏性其實與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,到了農村,點擊地圖上的“周邊美食”很可能一無所獲。
互聯網讓世界變得扁平,也在改變著中國農村先天落后、閉塞的基因,“互聯網+”也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。
這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群體便是新農人,他們或許在鄉間地頭長大,也可能此前從未與土地打過交道,無論出身于鄉村或者城市,他們野心勃勃,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力量,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時代成就了新農人,現實也狠狠潑他們冷水。機遇與挑戰并存,利益與風險共行,新舊農人,無一例外。
做農業公司,而非互聯網
孔博1986年出生在密云農村,作為村子里的小姓,父母從小便給他灌輸了一定要好好讀書、將來不再回村的觀念。他也十分爭氣,從小到大成績都是名列前茅,大學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,后來也讀了碩士。
畢業后孔博進入一家投資咨詢公司工作,勤奮認真的他很快做到了項目經理,卻也遇上了職場天花板。“再想往上升就面臨辦公室政治的問題,我真的是很不擅長解決這些問題,那會兒是2011年,我關注到農產品電商行業的數據很好,覺得有發展空間,便萌生了回家鄉發展的念頭。”孔博對記者講道。
面對公司的挽留、父母的不理解,孔博回到了密云,成立了“密農人家”。雖是村里長大,也曾在田間勞動,但真正涉足農業產業,才真正意識到這里面的學問遠不是書本或者網絡能解決的。對于農業來講,經驗是難以逾越的門檻。
“水太深了。品種、土壤、技術,要種出好的農產品跟伺候孩子一樣。”與目前不少農產品品牌主打無公害、綠色、有機的概念不同,孔博提出的口號是做“有味道的農產品”,“大家老說現在黃瓜沒黃瓜味兒、西紅柿沒有西紅柿味兒,我們就想找到真正好吃的農產品,安全是最起碼應該達到的指標。”
搶占了網絡銷售農產品的先機,加上主打口味,密農人家很快便積累了一批穩定買家。孔博成為密云新農人的代表,先后獲得了團中央授予的第九屆“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”稱號,2015年更是獲得首都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金獎。
相較最初,密農人家已經有了將近30人的團隊,自己的貨車、車間,但孔博的生活卻依舊忙碌。凌晨便和創業伙伴去監督收貨,上午處理公司日常,下午去各個農戶家找產品,還要不間斷接待各方來考察學習的客人,每天依然是工作滿檔。談到未來的發展前景,他強調最多的就是,“我們要做一家農業公司,而非互聯網公司”,給消費者提供安全、美味的農產品,是密農人家的首要任務。
新農民代表未來
談到最具成就感的時刻,孔博的回答是真正讓農民得到好處的時候。不久前他的公司剛剛舉行了2015年的總結大會,邀請了種植大戶參與,也對2016年的種植計劃進行了安排。一位不善言談的農村大媽說“孔博這孩子不錯”,是他告訴記者最令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刻。
“在當地密農人家已經有了口碑,但我確實也解決不了所有問題,未來希望能夠解決更多農產品銷售的問題,也讓一同創業的小伙伴實現自己的追求和價值。”孔博告訴記者,這是他最希望實現的兩個愿望。
什么是新農人?農業品牌研究專家、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在采訪中解釋說,新農人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或職業,更多在于這群人背后有新的思維、新的模式、新的技術,甚至還有新的資金。
“后面所說的這四個‘新’比前面的新身份或者新職業更加重要,是今天農業發展真正所需要的力量。也只有這種力量的加入,才能真正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帶來變化。我覺得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農業的一個未來,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農民、農村,那么中國農業才有可能得到振興,得到重視。”
在新農人返鄉之前,在這個群體受到社會矚目之前,農村長期被看作偏僻、貧窮、落后的代名詞,農業甚至被很多人看成夕陽產業。新農人回鄉之后,大家突然發現,自己對農村的印象有了一個全新的改變:發現農村其實與每個人都緊密相連,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。農民也意識到農業可以變得更加生態、更綠色,農村在互聯網時代可以發生徹底的變化。
農業電商多元化發展
2015年,很多電商平臺和O2O項目紛紛死去。存活下來的大型生鮮平臺很多也并未找到良好的商業模式,巨額的物流、冷鏈投入之后,大多還是停留在燒錢拉客戶的階段,也偶爾有并非產地直送,而是批發市場檔口采購的丑聞出現。
“我做農產品,出去交流說自己是賺錢的,都沒有人相信,說我吹牛。但我們確實與大型生鮮平臺不一樣,賣一單就有一單的收入,密農人家的賬上確實是有錢的。”孔博告訴記者。 李志起分析說,從農業探索來看,本地化的平臺更容易成功,特色化的產品經營更容易活下來,會成為比較好的一個趨勢。他舉例說,日本、韓國都提倡食在當地、食在當季,季節限定、地域限定可以避免投入過大的問題,能讓市民享受到低成本的好產品。“但這種模式一方面往往做不大、規模比較小,比較分散,另一方面就是受制于本地的季節、氣候和品種的因素,可選擇的范圍、產品往往不多。”這確實也是孔博正面臨的難題,2015年11月連續的霧霾天氣,造成了密云很多農戶冬季蔬菜的整棚死亡,無菜可賣的局面讓他十分被動。
李志起提出,大型生鮮電商平臺與本地化平臺的有機結合,是未來農產品電商生態發展將呈現的態勢。他說:“這是一個有機的分工,也是有益的補充,會是一個長期衍化的過程。有的做平臺型,有的做垂直型,有專門服務于某一類人群的,有專門專注某一個區域的,實現這種多樣化的發展,農產品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。而現在大家創業有點一窩蜂,互相都比較類似,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。”